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盘点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活动——德国青年的中国梦(下)

发布日期:2016-12-19  浏览数:5700  信息来源:人民网
 

沙国强(Alexander Sayem-El-Dahr,)为一个德国朋友庆祝生日时在KTV唱歌

18岁的沙国强(Alexander Sayem-El-Dahr)毕业于德国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Burggymnasium),目前正作为国际交换生在云南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在与人民网记者的对话中,他讲述了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和感受。

人民网记者:你的中文名字“沙国强”是怎么来的呢?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沙国强:Sha”是“沙,沙子”(谐音于他姓氏的第一个单词Sayem),Guo”是“国,国家”,Qiang”是“强,实力”。我不太确定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沙子-国防”的意思吧。

人民网记者:学习汉语到现在,有哪些感受?在云南学习汉语和在德国学相比有什么不同?你希望在中国学习一年之后,自己的汉语达到怎样的水平?

沙国强:汉语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习起来既有趣又困难。汉语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因为德语里是没有符号文字的。我觉得口语和阅读相对于汉字书写更容易掌握。

云南这边的课程设置与德国的不一样,老师的授课方法也有区别。另外就是课程密度明显提升了很多,每周有18节课,而在德国只有4节。在这里我要上阅读课、写作课、听力课和语法课。

总之,我现在可以学到更多的语言知识,特别是可以和更多的中国人交谈。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也要更重视汉字的书写。

我希望明年回到德国后可以通过汉语水平五级(HSK-5)考试。                               

十月在北京受到彭丽媛的接见

人民网记者:你曾作为埃森伯乐中学的学生在德国和中国与彭丽媛教授多次会面,还给彭教授写过一封信,你在那封信中写了什么?今年十月你还与她在北京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你与她的对话是用中文进行的吗?你们说了些什么?彭教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沙国强:我在信中说要去中国学习一年,之后回到德国继续读汉语专业。

彭教授2014年在德国参观我们学校时,我告诉她自己的中国梦是到中国学习汉语,还询问了她的中国梦是什么。她回答我说,她的中国梦是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都能上学、学知识。

今年十月我们在北京又见到了彭教授。我告诉她,我的同学海涛(Leopold Raab)参加了汉语桥大赛并且获了奖,我也想参与这个比赛。我还对她说,我在这里与中国同学一起做着很多事,我有很多来自中国和来自其他国家的朋友。中国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在埃森和北京都是用汉语与她对话的。

彭教授给我的印象是平和而亲切,她的中国梦深深打动了我。在北京见面时,她说还记得我,这让我感到特别开心。

人民网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参加过的中德交流活动?这些经历对你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你对未来开展中德青少年交流活动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沙国强:我觉得自己在中国参加的交换生项目非常好。中国朋友对我都非常友好,总是愿意帮助我,比如他们把我从机场接到学校等等。其他交流活动也都很棒,因为双方可以相互学习。

中德两国可以在学校教育和课外活动方面相互取经。很多中国朋友都告诉我,他们在学校和家里都必须从早到晚地学习。如果中德教育界可以多一些沟通,就能从双方的教育制度乃至社会制度中总结出优点并加以借鉴。

我认为,陌生人之间借助音乐和体育更容易进行沟通。记得2014年在中国参加夏令营时,我们首先体验了茶道和书法,但现场气氛远不如随后进行足球比赛时那样热烈、轻松。我在云南也发现,其实中国人都非常喜爱运动。体育交流不但形式简便、气氛活跃,而且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当然,我只能体会到中国文化带给德国学生的感受,我希望2014年和2016年前往德国参加文化交流的中国同学也有这样愉快的体验。

人民网记者:你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吗?你觉得现在就读的云南师大怎么样?

沙国强:刚开学的时候确实有些难以适应困难,因为这里的情况与德国大学有些不同。我们不知所措,总是要别人告知每周应当干些什么。第一周简直是手忙脚乱,雪上加霜的是我的室友还生病了。但是之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逐渐变得有条不紊了。

这里的日常生活与在德国基本无异,只是我要使用另一种语言。像在德国一样,我每天去上课、吃饭、回宿舍、做作业,然后去运动,有时还去看看朋友。

每个周末大学里都举办各种活动,比如说我已经加入了一个足球队,几乎每天我都去找中国同学和其他外国同学踢球。此外,校园里几乎每星期都有音乐节,汉语桥大赛也在云南举办。大学里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人民网记者:你认为自己在中国还会遇到哪些挑战呢?准备如何应对?

沙国强:我觉得不会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多挑战在等着我。最开始的挑战是语言,第一周的我都不得不手脚并用向中国人比划我要表达的意思,还经常说“我听不懂”。不过现在情况越来越好,虽然我不时还要用手机查询某个字或词。这里的文化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坦白说——相当陌生,但好在我已经适应了。

如果遇到了新的挑战,我会第一时间咨询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的外国留学生,寻求他们的帮助或者请教他们我该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情况。在中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换言之,在这里是很容易让生活步上正轨的。当然,这也多少和我们的生活比较封闭有关。校园里几乎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任何需求:运动场馆、影院、超市、饭馆等等。

人民网记者:你对接下来几个月在中国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吗?在中国你有什么想吃的、想尝试的、想看看的吗?你想去哪些地方旅游?

沙国强:我希望我能尽快学好汉语并看懂电影。我也希望能从中国人那里学到更多东西,认识更多中国人,并且在中国游历一些地方,使我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如果说我有什么想吃的东西,那一定是北京烤鸭。2014年我在北京吃过一次。我想去看看兵马俑,不过我得看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个旅行。另外我还想去桂林,我有一个朋友在那里。也许我还可以去上海、香港以及中国的邻国,不过,我还是想先学好汉语。

人民网记者:你认为,学习汉语会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益处吗?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沙国强:我目前的计划是,回到德国后到大学攻读汉语专业,之后从事一些和汉语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我的双语能力使我能够在业务横跨中德两国的公司工作。此外我还想学习一些别的语言。

我认为自己能够运用汉语以实现未来的职业理想。不过即使我以后用不上汉语,我也会继续学习它,因为这是一门有趣的语言。

人民网记者:你会向你的亲戚、同学和朋友介绍中国吗?你会怎么描述你在中国的经历呢?

沙国强:我首先会告诉我的亲戚、同学和朋友:万事开头难。初到中国的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也无法和别人交流。不过现在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

我还想告诉我的朋友,无论如何也应该在国外交换学习一年。我也会建议他们来中国度过这一年,因为可以经历很多新鲜的事情,认识很多新朋友。大部分中国人对外国人都很友好,也真心乐意帮助别人。高中毕业后的这段经历也能帮助我更快地成长、促使我变得独立。如果在德国,我也许就过着从家到大学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就不会有这么多收获了。

【文/王晓玎,图片/沙国强(Alexander Sayem-El-Dahr)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