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第九届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学术研讨会在柏林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19-06-20  浏览数:6218  信息来源:DCMP
 

2019年615日,由德中分子医学与分子药学学会(Die Deutsch-Chinesische Gesellschaft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und Molekulare Pharmakologie, DCMP)组织的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柏林夏洛蒂医学院Virchow校区成功举办。七十多位老中青三代留德华人学者齐聚一堂,一同交流分享最新的思想与学术成果,探求生命科学的奥妙并就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应学会邀请,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二等秘书潘孟秋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她表示,德中分子医学与分子药学学会这样的各类华人专业学会吸引和凝聚了众多在德华人教授、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中国留德学子是一个优秀的群体,长期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促进中德交流特别是为中德科教合作牵线搭桥,构建两国交流网络,为双边关系发展和增进相互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德互利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为大家在德国的生活学习和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驻德使馆将继续支持在德各华人专业学会的活动,并为在德专家学者回国服务牵线搭桥。

                 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教育处潘致辞

学会会长樊华教授代表学会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回顾了学会过去几年来的工作内容及取得的成果,感谢多年来广大在德华人生物医药学子学者的大力支持,努力将学会建成中德学者交流中德两国学术交流合作的更好平台。

研讨会上半场由来自柏林风湿病研究中心的董君博士主持。本次研讨会有幸邀请到了柏林分子医学中心实验和临床研究所原所长弗里德李希·鲁夫特教授Prof. Dr. Friedrich C. Luft)参会并作特邀开幕报告。鲁夫特教授是美国和德国科学院双院院士,不仅是造诣极高的医学家, 更是毕生探求高血压致病因素的科学家。鲁夫特教授在他的报告中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病例阐述了他在高血压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鉴定了诸多引起不同高血压症状的基因突变,为医治高血压这一困扰全世界人类健康的第一号顽疾寻求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来自柏林自由大学药学和生物药学研究所的马提阿斯·麦尔兹格教授(Prof. Dr. Matthias F. Melzig)作了主题为利用来自植物的天然产物作为抵抗细菌耐药性有利武器”的报告。当今,病菌越来越强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全世界临床医疗的重要难题。麦尔兹格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欧洲民间常用的抗菌植物提取液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抗菌素的药力,而且可以抵消病菌的耐药性,这一新的思路,无疑对克服病菌耐药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两位大师的报告生动有趣,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和实验设计都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提示。直到茶歇期间,学子学者们仍余兴未了,团团围住两位教授探讨不休。

来自柏林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公茂莲博士主持研讨会下半场。三位优秀的中国学者和大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来自拜耳医药公司的资深研究员龚红博士向大家介绍了药物公司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流程,根据其多年在医药企业参加大型药物临床试验的丰富经验,以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为案例,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意义及其重点与难点。目前就读于柏林分子医学中心的两位公派博士生范刚和崔英秋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博士课题的精彩内容, 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心得体会。范刚的报告主题为“T型钙3.2通道与兰尼碱2型受体在肠系膜血管中的作用”。崔英秋分享了她们课题组关于“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及不同信号转导通路对血管的肌源性紧张度调节的作用”的最新成果。她们的研究表明在肾脏循环中血管肌源性反应的调节依赖血管紧张素II 1a型受体,G蛋白信号通路是其中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整个研讨会气氛活跃,与会学生学者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交流观点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在热情的碰撞中激发新的科研火花。(撰稿人:黄璞、王嘉妮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